蜀紙之鄉(xiāng)夾江,自唐朝開始就以竹料手工造紙,從選料到成紙共有72道工序,與明代《天工開物》所載工序完全吻合,夾江古法造紙至今仍閃耀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華光。
夾江“竹料手工造紙”始于唐代中期。唐天寶十八年,唐明皇入川時跟隨的大批工匠將兩晉時期已臻成熟的“竹紙”制作技術帶入了川中。到了宋代,四川的竹紙生產發(fā)展很快,夾江所產的竹紙已廣泛用于印刷行業(yè)。據(jù)專家們考證,與夾江相鄰的朱代五大印書基地之一的眉山出品的竹紙版本書籍,其紙張簾紋明顯帶有夾江“竹紙”簾紋特點。明清時期,夾江造紙技術已有相當?shù)囊?guī)模,明代《名勝志》云:“嘉定(夾江明時屬嘉定府)尖山下皆紙房,楮薄如蟬翼而堅,質可久……”清代以后,夾江手工紙產量進一步增加。統(tǒng)計截至1939年,所產手工紙共有3個系列,50多個品種。夾江手工紙生產到民國34年(1945年)達到鼎盛,年產量達8000余噸。抗戰(zhàn)勝利后,由于需求銳減和機制紙業(yè)的沖擊,夾江手工紙業(yè)生產陷入了低谷,年產量由8000噸減為1000噸左右。新中國成立后,夾江紙業(yè)走過了一波三折的曲折發(fā)展歷程。到1985年,其產量恢復至3000余噸,夾江手工書畫紙又創(chuàng)造出了許多新的品種。
一、抵達大千紙故里,基地整體游覽、講解
由大千紙故里研學導師向各位研學參與者表示歡迎,并帶領大家參觀大千紙故里,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了解夾江手工造紙的歷史、原材料、工序,蔡倫造紙的故事,張大千與夾江手工造紙的淵源以及實地參觀手工造紙生產車間。
二、祭拜造紙先師蔡倫
講解環(huán)節(jié)已經(jīng)讓研學參與者了解了蔡倫造紙的故事,兩千多年后的今天,夾江紙農們仍流傳著祭拜造紙先師蔡倫的習俗,感恩他留下的這門珍貴技藝。中國人尊師重道,乃久遠之傳統(tǒng),祭拜造紙先師蔡倫,既是表達對先師蔡倫的感恩之心,也承載了厚重的當代師生情懷。
參與祭拜的人員集體著漢服,有序站隊,在主祭師的帶領下對先師蔡倫三鞠躬,再集體持卷軸誦讀《蔡倫賦》。
三、研學課程
(一)抄撈紙張
本課程依托古法造紙72道工序中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“抄以簾”,主要展示抄撈紙張的方法和步驟,引導、啟發(fā)學生掌握抄紙的技術要領與規(guī)律。本課程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造紙文化的熏陶,還能引導學生認識古法造紙的技術,傳承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。
(二)花草紙
本堂研學課程以古法造紙和非遺文化為主題,通過一堂課程能體驗到“抄紙法”和“澆紙法”兩種傳統(tǒng)的成紙方法,且利用自然界的花、草在紙上創(chuàng)作,形成具有欣賞價值的花草紙。課后還可以將自己的花草紙作品帶走與他人做分享。
本節(jié)課程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、動手能力、審美能力。
(三)夾江年畫
通過親手學習制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夾江年畫,探索印刷,了解夾江年畫的歷史底蘊,感受人文藝術的魅力,建立文化自信。自己親手制作的夾江年畫可以帶回家做分享。
四、總結
對當天的研學課程作簡要總結,重點表揚在本次研學之旅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品格、能力。領取各自的花草紙、年畫等作品,在大千紙故里大門處合影留念,結束一天的非遺研學之旅。